Page 41 -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P. 41
撑技术(2011);国家科技进 统理论,得出气垫、液化和铲刮 3 种效应耦合下滑动距离应比常规距离大 1/3 的结论,
步奖二等奖,殷跃平 并改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高速滑坡评价方法,为危险性评估和应急响应提供了
更为安全合理的依据,指导了正在实施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开发计算机辅助
优化设计支持系统,解决了预应力施加下关键块体超静定破裂失稳问题。
提出了高坝–地基–库水系统非线性动力损伤开裂分析模型和高坝动静力超载破坏的
38、高坝动静力超载破损机理 非连续全过程仿真分析模型,实现了高坝结构在动静力荷载作用下连续–断裂–非连续
与安全评价方法(2012);国 –破坏的全过程仿真;提出预测新建高坝安全性态的工程类比法以及三级承载评价指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楚汉 标,建立了高坝安全评价体系和模拟混凝土骨料、砂浆与界面的细观力学仿真模型,
加深了对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的认识。
系统研究了复杂岩土体渗透特性的模型化描述、渗流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以及渗流效应
39、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 的多层次控制等问题,主要创新成果如下:在理论层面,解决了复杂渗控结构渗流精
控制理论与应用(2012);国 细模拟与渗流控制优化的理论难题。在技术层面,填补了中国岩土体渗透性测试与渗
大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创兵 流分析多项技术空白。在应用层面,突破了水利水电渗控设计主要依赖工程经验的局
坝 限
与 系统开展了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防控“一个体系、三项技术”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演
40、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
边 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体系和滑坡–抗滑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的防治技术;研发了
灾害防控技术与应用(2013);
坡 滑坡地质灾害多场特征信息的勘察与监测新技术;创建了基于滑坡地质灾害演化阶段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唐辉
工 判识的预测预警系统;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滑坡地质灾害防控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防
明
程 灾减灾效益
(10 研发了大中小型成套接触面力学试验设备、精密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试验成果
41、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
项) 数据库等 4 个方面的系统成果,提出了由整机真三维接触面加载技术、高精度接触面
学 试 验 系 统 研 制 及 应 用
法向控制技术、接触面位移变形精密量测技术、柔性接触面及多功能测试技术和系列
(2013);国家技术发明一等
化接触面数值模拟技术等 5 项技术发明,为接触面力学行为的测评提供了基础性技术
奖,张建民
平台
揭示了发震断层、地形地貌、岩体结构等“三类因素、十种效应”的发育分布规律。提
出了避开活动断裂、重大地质灾害、不利场地条件的“三避开”灾后重建选址原则,为
北川等 12 座城镇进行了重建选址和评估论证。“三避开”原则后来上升为我国新城镇规
划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首次发现和揭示了强震触发大型滑坡以“拉裂”为主的成因
4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 机理,建立了包括溃滑、溃崩、抛射、剥皮、震裂等五类强震触发大型滑坡的成因模
防治(2014);国家科技进步 式。并构建了“地震→滑坡→堵江成坝、堰塞湖→坝体溃决→洪涝灾害”灾害链预测评
奖一等奖,黄润秋 价理论和技术方法,开辟了地质灾害链效应研究新途径。通过对震后泥石流进行调查
研究及大量室内模型试验,揭示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起动机理与临界雨量条件,
建立了泥石流堆积范围预测模型,研发了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强震
区大型泥石流防治的新思路和新工艺。通过现场观测和室内试验,共同揭示了强震条
件下复杂山区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
首次系统研究提出了超高心墙堆石坝设计准则,为超高心墙堆石坝工程设计提供了重
要依据。首次系统提出并实践了人工掺砾防渗土料集成成套技术,首次论证含软岩堆
石料在上游坝壳利用的可行性并成功实践,科学地确定了人工碎石掺砾含量;首创了
43、超高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 人工掺砾防渗土料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等成套技术,解决了超高心墙堆
及应用(2014);国家科技进 石坝防渗土料力学性能不足的关键问题;首次论证并将含软岩的堆石料应用于超高心
步二等奖,张宗亮 墙堆石坝上游坝壳。修正了土石料静、动力本构模型;首次提出了修正的双屈服面模
型及多维量化记忆(SM)动力本构模型;首次提出了心墙水力劈裂机理,建立了心
墙水力劈裂计算模型及扩展过程有限元算法;首次提出了压实粘土基于无单元法的弥
散裂缝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方法;首次提出了高土石坝地震输入标准及地震永久变形、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