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P. 45

与     评估与安全控制理论:① 高陡边坡变形与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② 高陡边坡性能多源信息融合与评估方法;③ 基于性
                    高     能演化的高陡边坡动态设计方法;④ 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监测预警与安全控制。
                    陡     19、高碾压混凝土坝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机制与安全控制。首席钟登华(2013~2017):(1)碾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
                    边     性能演变的宏细观机制;(2)碾压混凝土坝成层结构力学特性及演变规律;(3)高碾压混凝土坝结构优化理论与新型结构;
                    坡     (4)高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准则与建设性能控制理论;(5)极端条件下高碾压混凝土坝动力响应机制;(6)高碾压混凝土坝
                    (5    长期性能评估与安全控制理论。
                    项)    20、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致灾因子识别、前兆信息获取与预警方法研究。首席黄润秋(2013~2017):(1)大型滑坡长
                          期演变的地质力学行为及成灾模式研究;(2)大型隐蔽性滑坡致灾因子识别方法研究;(3)滑坡体结构动态探测及前兆获取
                          方法研究;(4)滑坡多源传感器网络立体观测研究;(5)多源观测数据与滑坡机制模型同化理论与方法研究;(6)大型滑坡
                          灾害协同预警模型和方法研究。
                          21、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孕育机制与安全防控理论。首席王  浩(2014~2017):(1)梯级水库群的风险孕育
                          机制与灾害链效应、风险设计理论与安全防控机制和动态风险评价、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2)梯级水库群大坝
                          溃决机制与灾害链效应;(3)梯级水库群风险等级确定与风险设计;(4)梯级水库群挡水建筑物(土石坝)风险防控
                          机制与方法;(5)梯级水库群泄水与附属建筑物风险防控机制与方法;(6)梯级水库群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
                    城市    22、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席张顶立(2010~2014):(1)多尺度土体与结构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破坏
                    地下    机制及演化过程;(2)施工扰动下复杂地层的损伤演化规律及变形机制研究;(3)多场条件下的多体相互作用机制;(4)
                    工程    城市地下工程灾变演化规律及安全性预测;(5)复杂环境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及其预测方法;(6)灾害环境
                    与固    下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原理和方法。
                    体废    2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首席朱合华(2012~2016):(1)动态服役环境中的地下结构材
                    弃物    料全寿命期性能演化机制;(2)地下结构性能与环境耦合作用机制;(3)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理论与评估
                    填埋    方法;(4)动态时空环境效应下的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健康诊断与服役性能预知理论;(5)地下水环境下的结构
                   (3项)   智能自修复与加固理论;(6)地下结构健康服役的数字化保障与控制体系。
                          24、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首席陈云敏(2012~2016):(1)城市固废物–化–
                          生相变及填埋体多场(固液气)相互作用;(2)填埋场失稳流滑机制及灾害评估方法;(3)液、气和污染物击穿屏障
                          机制及液气污染控制;(4)填埋场服役性能模拟、灾害评估及可持续防控;(5)填埋场液气诱发静动力灾变及时空演
                          化。
                          25、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制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首席杜修力(2011~2015):(1)近海域强地震动场模拟及
                    近海    场地效应;(2)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地震破坏机制与失效模式;(3)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全寿命抗震性能评价与设计;
                    与深    (4)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地震损伤破坏演化过程模拟、减震控制理论与方法;(5)海域复杂地震地质环境下近海工程场
                    海岩    地地震动特性;(6)地震、波浪和海流等共同作用下多介质体动力相互作用。
                    石工    26、深海工程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与全寿命服役安全。首席滕  斌(2011~2015):(1)我国南海极端环境下工程相关
                   程(2    特性及其模拟方法;(2)深海柔性结构的非线性流固耦合振动及破坏机制;(3)深海平台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下破坏
                    项)    机制与非线性耦合响应;(4)深海环境长期作用下平台结构的累积损伤机制;(5)深海平台结构全寿命性能监测、原
                          型验证与安全评定。
                          27、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首席李世海(2010~2014):(1)构建不同尺度的工程地质体
                          结构模型;(2)研究描述地质体由连续到非连续渐进破坏过程的数值模型;(3)研究地质体由贯穿性破坏到碎裂性破
                          坏的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4)发展散体流动的数值分析方法;(5)发展基于多核 CPU 和 GPU 集群体系的并行优化
                    岩石
                          算法;(6)发展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数值分析方法及集成软件系统,实现地质体灾害状态的数值在线分析和预
                    工程
                          测。
                    精细
                          28、重大岩体工程灾害模拟、软件及预警方法基础研究。首席唐春安(2014~2018):(1)岩石连续–非连续变形、破
                    仿真
                          坏及运动全过程的分析理论与模拟方法;(2)岩体工程灾害数值模拟高效算法、软件实现与试验验证;(3)基于模拟
                   (3项)
                          的岩体工程灾害分析、监测与预警方法及实施平台;(4)岩体工程灾害孕育过程、前兆规律与预警机制。
                          29、特大跨桥梁安全性设计与评定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席张建仁(2015~2019):(1)特大跨桥梁多因素作用效应的精
                          细化建模;(2)多因素作用下特大跨桥梁的安全控制;(3)多因素作用下特大跨桥梁性能演化特征;(4)特大跨桥梁

                                                            45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