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NEWS LETTER

纪念 John Anthony Hudson 教授专刊

【编者按】

    2019年2月13日,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前主席(2007-201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老朋友、著名岩石力学专家John A Hudson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伦敦去世,享年79岁(1940-2019)。

    Hudson教授在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界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他为人谦逊、友好,治学严谨,在担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期间教书育人,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成为学术带头人;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国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第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同时也是他把ISRM主席的权杖授予了冯夏庭教授,帮助并支持冯夏庭教授成为当选ISRM主席的首位中国学者;Hudson教授多次为中国重大工程的难点问题出谋划策,并带领国际专家团咨询研讨,对中国岩石工程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表达我们对痛失老朋友的缅怀之情,本期特开辟专栏,全文收录学会各界人士的悼念文章,我们的追思之情。

目    录

showcase image

深切缅怀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著名学者John Anthony Hudson教授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学会沉痛悼念J. A. Hudson 教授的唁电

We are greatly shocked and in great sorrow on hearing that our respected old friend, Professor John Anthony Hudson, passed away on14 February 2019 in London, UK.

Professor Hudson is an old friend of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CSRME), his friendship and world-wide influences are remarkable, his contribution to China not only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academic and leadership talents, but also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of China. We are truly grateful to the support and help us in the past years and will always cherish those unforgettable memories of him.

We still can‘ t believe that we have lost such a nice person, a good colleague, and an old friend. To his wife Carol and family, our sincere condolences.

Qihu Qian, Past President of CSRME
Xia-Ting Feng, President of CSRME
Manchao He, Chairman of ISRM NG China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CSRME)

加载全文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缅怀John A Hudson教授
冯夏庭

        2019年春节刚过,中国新年伊始,从英国伦敦传来噩耗,中国的老朋友John A Hudson教授于2019年2月14日因病在伦敦去世,我们感到万分悲痛。想起Hudson教授的音容笑貌和历历往事,深感唏嘘。

        Hudson先生在国际岩石力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除了担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教授以外,还担任国际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荣誉/特聘教授,担任《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报》主编23年(1983年-2006年),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3套,其中《综合岩石工程》(5卷,4407页),被岩石工程界奉为经典。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岩石力学的各个方面,近些年,又致力于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和风险方面的研究工作,正是他卓越的学术影响力,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于2007-2011年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2015年获得国际岩石力学学会Muller 奖。

        Hudson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与中国学者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组织的地位。Hudson教授非常注重年轻学者的培养,除了亲自指导了中国5名博士毕业生,包括现任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还培养了大批中国学生、学者,他组织中国学者到英国帝国理工学术访问,包括唐春安和我本人;他的著作《工程岩石力学上卷:原理导论》和《工程岩石力学实例说明》中英文版本被中国学者、研究生、本科生广泛学习和参考。通过指导中文作者的英文论文写作,帮助了很多中国作者在《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报》上成功发表学术论文;在他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期间,亲自参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蔡美峰教授组织的巡回讲座,不顾年事已高,在短期内奔波北京、青岛、武汉等城市,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报告,受到年轻学者的普遍欢迎;还亲临2008年和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代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致辞。

        200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1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受聘于岩土所。2002年-2012年期间每年来中国工作1-2个月,在国内做过多场学术演讲。2010年,与唐春安教授合作出版专著《Rock Failure Mechanisms: Explained and Illustrated》, 2011年,与我本人合作出版专著《Rock Engineering Design》,2015年,又与我本人合著出版《Rock Engineering Risk》(专著均为Taylor and Francis出版社出版)。在学会主办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担任名誉主编和英文学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担任编委,组稿、撰写论文,为英文学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促进学术交流与中国主办学报的发展。

        Hudson教授对中国的工程建设十分关心,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岩石力学在中国”。2004年,他与我本人作为联合主席,在宜昌成功召开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性会议第一届“SINOROCK-岩石特征、模型与设计方法国际会议”,2009年在香港大学成功召开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年会第二届“SINOROCK-岩石特征、模型与设计方法国际会议”,2012年在上海成功召开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专门会议第三届“SINOROCK-岩石特征、模型与设计方法国际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院主办,学会承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重大地下工程安全建设与风险管理”,与钱七虎院士共同担任论坛主席;2015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办、学会承办的第一届岩石工程安全国际会议(GeoSafe)上,与我本人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除了推动中国的工程建设的研究和成果展示,Hudson教授还直接参与重大工程咨询,为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建言献策。2009年和2010年,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的二次锦屏水电站国际咨询工作中,他与钱七虎院士分别担任中外专家组组长和首席专家,对锦屏二级水电站高覆盖层和长隧道的关键技术开展论坛并提出咨询报告,解决工程技术的难点问题,极大地推动了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安全快速建设。

        正是基于Hudson教授与中国多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者的风采和中国工程建设的成就。2003年,钱七虎院士在他的支持下,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2007年-2011年,Hudson教授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全力支持中国2011年举办第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并同时在北京举办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会。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亲自把代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的权杖交给了我本人,把中国学者推到国际组织的服务岗位,并大力支持我做好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工作。

        2001年,我应邀到英国帝国理工在Hudson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随后又多次到英国进行合作研究。Hudson教授担任国际合作计划DECOVALEX 2008-2015主席,我的团队应邀参加了该计划的相关研究任务,得到他的亲临指导和教诲。2007年,Hudson教授倡导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委员会,并邀请我与他一起担任主席,共同推动岩石工程设计方法的发展。Hudson教授向出版社推荐我担任2017《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主编,编辑出版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近20年的主要进展。我的成长无一不凝聚着Hudson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Hudson教授一生光明磊落,无私奉献,栉沐风雨,辛勤耕耘,德高望重,胸怀坦荡。他为人谦和正直,温文尔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鞠躬尽瘁育桃李,大爱无疆济后人。

        Hudson教授,您永远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您。

加载全文

天上人间常相忆 思念连绵永无期--沉痛悼念J.A.Hudson教授
傅冰骏

        新春伊始,大地复苏。正当中国人民欢庆传统佳节之际,突然传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任主席(2007-2011)英国J.A.Hudson教授不幸仙逝的消息。闻此噩耗后,恰似一声霹雳,使笔者如同从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突然坠落到凄凄惨惨的人间世界。我怎么也想不通:2018年12月20日J.A.Hudson教授和他的夫人Carol伉俪还联名给我发信祝贺圣诞节和新年,并告诉我他正忙于新专著的撰写工作。但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撒手人寰一命归天。仁慈博爱的上苍,你是多么不公呀!

        一提起J.A.Hudson教授的英名,正如笔者给Carol的唁电所指出的:他在国际岩石力学界,一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的不幸仙逝不仅是家人,同时也是全球岩石力学界所有同仁们的一大损失。他的伟大贡献和笑容,将永远留在我们最珍贵的记忆中。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J.A.Hudson教授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位国际著名的教育家。在他执教英国帝国学院(全称为“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 Medicine London, UK”)期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出大批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门生现已成长为不同国家的栋梁。

        至于在我国岩石力学界,J.A.Hudson教授的鼎鼎大名,可以说如雷贯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应邀来到北京进行岩石力学专题讲座,随后又积极推动合作研究,联合咨询,共同发起召开多次中国岩石(SINOROCK)国际会议。

        此外,他在英国帝国学院执教期间,共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5名来自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在来信中指出:“作为一个岩石力学大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他们堪称一个天才群体,能够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开发、研究。”

        谈到对中国岩石力学界的总体印象时,他在给笔者的来信中强调:“中国在理论岩石力学质量和在建的地面、地下岩石工程数量方面,正在全球范围内起引领作用。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这方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增加。”

        至于J.A.Hudson教授与笔者个人的交往,作为中国岩石力学界的一名老兵,几乎参加了大部分交流、互动活动。近40年来,历久弥新,源远流长,至今我还在专用的档案盒中,珍藏着与他有关的信息。值得提出的是:在他来信中的发信人签名一栏,他一向不按常规用全称,只用爱称(pet name)“John”。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区区小事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之间不同寻常的深情厚谊。

        以下重点汇报几个令人难忘的情节: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陈宗基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当时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秘书长,笔者多次受他的委托,盛情款待J.A.Hudson教授。他对中国美食文化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吃北京烤鸭。在宴会前,我经常引用北京谚语“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建议大家千万别带着遗憾回家呀!(Never get back home with full regret!)。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宾主融为一体,大快朵颐,席间的气氛顿时变得空前活跃起来。

        另外,他对中国杂技(acrobatics)也非常欣赏,不时主动提出去一饱眼福。我们当然会满足他的要求。

        还值得提出的是:他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热爱。在他给我的信中,可用汉英对照的形式准确地写出三国演义中的谚语

        “万(wàn)事(shì)俱(jù)备(bēi),只(zhǐ)欠(qiàn)东(dōng)风(fēng)”——Everything is ready, and all that we need is an East Wind.

        ——J.A.Hudson教授屡次对冯夏庭教授予以高度评价。例如:在2012年12月21日给笔者的信中说:“为促进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发展,冯教授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他具备高超的领导才能,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很荣幸在他的领导下,日益兴旺发达。”

        ——在笔者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主编期间,J.A.Hudson教授应邀于2010年7月20日来函,借他70岁华诞之际,简要叙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个人信息:如家庭成员,个人爱好,如何走进岩石力学科学殿堂等。来信又一次强调他特别喜欢在中国吃到当地的美食;还提到不仅他本人,他的夫人Carol也喜欢阅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出版的《动态》等等。

        ——2007年J.A.Hudson教授委托笔者代表他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名义参加了在厦门召开的国际海底隧道施工技术研讨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性会议(ISRM Regional Symposium)。

        ——上世纪80年代伊始,笔者推荐本人的硕士研究生矫勇同学(回国后历任水利部副部长等职)就读于J.A.Hudson教授门下,以获得博士学位。他在第一时间回函慷慨允诺。

        一想到这些温馨片段,笔者就感到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distillation),灵魂得到净化(catharsis),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去揭开尘封的历史,记录我们之间的一些往事。以寄托我无限的哀思。

        大音无声,大象无形。J.A.Hudson教授既平凡又伟大的传奇人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虽已病入膏肓,仍携手夫人在案边字斟句酌,埋头苦干。每念及此,不禁潸然泪下,唏嘘不已。J.A.Hudson教授一贯职业道德高尚,治学态度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礼贤下士,平等待人,从不以专家、权威自居,他的一系列传世佳作将永放光芒。

        J.A.Hudson教授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和蔼的面庞和伟岸的身影,听不到他爽朗的笑声和精彩的演讲。但是”天上人间常相忆,思念连绵永无期”,我们永远怀念他。

        J.A.Hudson教授永垂不朽!

        呜呼哀哉,尚飨!

        致谢   本文承张维教授惠予审阅,笔者深表感激。

加载全文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追思J.A.Hudson教授
唐春安

        惊闻Hudson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心情倍感沉重。1991年,我获得British Council全额资助去帝国理工学院访学,以博士后身份加盟Hudson教授在Royal School of Mine的Group,一晃快30年了。找出当年的老照片,看见自己怯生生地与学术大师的合影,真是感慨万千。Hudson教授早年就是满脸络腮胡子,几十年不变,乃至我太太每次见他,都觉得他永不变老。但这个永不变老的中国岩石力学界的好朋友,还是离我们而去了。去年他才刚刚宣布彻底退休,告别学术圈,本以为他可以好好安度晚年了,病魔真是魔呀!

        回想起来,Hudson教授对我的学术成长帮助很大。1993年博士后结束,我们就一起出版了《Rock Failure Instability and Related Aspects of Earthquake Mechanism》一书,由当年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院士作序。时隔十年后,Hudson教授应邀参加我们在沈阳主持的岩石力学新进展学术会议,期间他在我家做客,高兴地见到了他的爱徒矫部长。这次见面,我们在深圳大梅沙海滨一起学术度假,在沙滩旁的绿化长廊上踱步,交流碰撞出火花,产生了以RFPA模拟为基础共同写作、出版《Rock Failure Mechanism》专著的新合作计划。创作过程长达五年,最后定稿是在Hudson教授伦敦郊区的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Hudson教授坚持用我模拟的球壳龟裂做封面,没想到促动了我后来有关地球演化的思考。他还亲自将我的第一篇有关地球演化的论文送给帝国理工地质系的同事征求意见,促成了我第一次跨界论文的发表(Earth evolution as the thermal system, Geological Journal 652–668, 2016)。

        Hudson教授是个注重工程实际的岩石力学专家。他告诉我,在见到我的RFPA之前,他是不怎么看好数值模拟方法的。但是,RFPA对破裂过程真实性的模拟结果,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当他看到我投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的一篇有关RFPA的论文,他兴奋地给我打来越洋电话,赞叹RFPA模拟结果如此真实地再现了他早年在明尼苏达做博士论文时的大量实验结果,并用几十页传真给我发来他当时博士论文的片段。他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组织审稿和编辑,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我有关RFPA的第一篇国际论文。这篇论文不仅是我目前被引用最高的论文,也成为该杂志创刊50年来排名第六的高被引论文。Hudson教授曾经亲自在大连学习RFPA软件操作,还亲自提议将RFPA软件的名称从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改成了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以此说明RFPA模拟材料真实破裂过程的重要特征。他还为RFPA软件的推广设计了一语双关的广告词RFPA makes solid breakthrough。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我的许多学生也都得益过Hudson教授的教诲,尤其是他在饭桌上为我们团队学子写下的八条成才“真经”,使我们非常受益,也多次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逝者如斯夫,时间不留人。谨以此文追思Hudson教授,感谢他在我成长之路上的极大帮助,也愿John一路走好。

        是为祭。

加载全文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缅怀J.A.Hudson先生
岳中琦

        今天(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上午,微信群里传来了Hohn Anthony Hudson先生已在5天前(2月14日)在伦敦因中风过世了。Hudson先生从2003年1月到2014年8月担任我们系的荣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自1983年以来任帝国理工地球与工程系教授和荣修教授,1983年到2006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主编,2007年到2011年任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主席,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我第一次与Hudson先生交往是在2002年10月下旬。我们系邀请他访问港大,并做了两场学术报告。

        第二次是在2003年12月中旬。我们系又邀请Hudson先生来港大访问。在这时候,我恰好写好了题目为"Automatic Monitoring of Rotary-Percussive Drilling for Ground Characterization - Illustrated by a Case Example in Hong Kong"的随钻监测论文。我请Hudson先生来审阅这篇论文。没有想到,他在第二天就把他的修改意见给了我,并且,给了我一封以下的手写的审稿信,鼓励我继续研究。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他认为,我们这篇论文有科学发现。作为主编,他立即接受这篇论文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发表。根据他的审稿意见,我立即将这篇论文修改好,邮寄给了他。他立即安排在2004年初发表了。这篇论文有49页,现在成了随钻监测地质勘察的经典论文。

        之后,我与Hudson先生就有了更多的交往。2004年5月17日到21日,他和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的同行一道,在三峡大坝宾馆主办了SINOROCK2004。在2006年3月9日,他来电邮要请我参加他刚刚组建的一个任务小组,为他在2007年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想出好主意。2008年2月19日,他应邀又在港大做了"Unsolved problems in rock mechanics"的学术报告。2008年4月28日到5月1日,他在北京召开的International Young Scholars‘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2008 (YSSRM 2008 Beijing)上作了开幕讲话和大会报告。2009年5月19日到22日,他和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的同行一道,在香港大学主办了SINOROCK2009。

        特别地,2011年10月18-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作为国际岩石力学会时任主席,Hudson先生为这次大会的召开作出了努力。这些都推动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发展与进步。

        我最后一次与Hudson先生当面交流可能是2015年5月上旬,在Montreal举办的第13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期间。

        又过了不久,他宣布完全退出岩石力学与工程工作。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写下这篇博文,以表达我的怀念。

        2019年2月19日15:55写成于港大602办公室

加载全文

showcase image

缅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ohn Anthony Hudson教授
黄理兴

        2019年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但从伦敦传来噩耗,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帝国理工终身教授哈德逊院士因病与世长辞,终年79岁。我们为失去一位受人尊敬的老朋友、为中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为中国重大岩石工程建设作过许多帮助的学术泰斗而感到十分悲痛。

        我最早认识哈德逊教授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是最早到我所作学术交流的学者之一,当我了解到他在岩石动力学研究方面也造诣很深时,这就一下子增加了我对他的崇敬。

        真正与哈德逊教授熟悉,应该是从2004年开始,他与冯夏庭教授等一起组织筹划在宜昌三峡大坝现场召开"SINOROCK2004",其中有两个环节对我印象最深,一是在庭院草坪上举办欢迎晚宴,哈德逊教授对我们策划的整个流程都细心过问或修改,包括舞台的大小与平稳、灯光与音响、食品要考虑不同民族的习惯等等,那天晚上他很兴奋也很高兴,对我们的组织工作也很满意。说到他对会议组织工作的严谨,就要说到第二件事,那就是会后组织300多名代表、包括100多位外国专家去水布垭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去考察。

从会场到工地路途遥远且多是山路,大巴车需要5-6个小时。哈德逊教授提出一定要保证路途的安全,特别提出要考虑途中休息与代表方便的问题。为此我与武汉岩土所科研处的同志,专程驱车提前去工地,制定了详尽的考察路线与时间安排,何时何地停车休息?代表在哪里方便?还找了一个当地税务部门的卫生间,提供给外国女专家方便。并与当地管理人员说好,提前半小时再次认真打扫卫生并冲刷干净,当天派先遣人员提前检查执行情况。会后考察取得圆满成功,哈德逊教授也非常满意。通过这两件事,让我深深感到:做任何事,把计划与措施落实到细处,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哈德逊教授感情加深,是我们组织翻译他的著作《EngineeringRockMechanice》。2008年,我借在伊朗德黑兰出席学术会议的空隙,我把译著《工程岩石力学》(中文版)样书请他提意见,他非常高兴,蹲在大会主席台侧边,在书的扉页上写答谢词。后来他在译著中发现,原著中插图上的一个小错误,我们翻译时没有更正。当时我懊悔不已,但他说这是原著的问题,他并笑着说,忠实原著,是译者的基本原则。后来有次我们在一起吃饭,其他同事都不在,我俩对坐着,为解语言交流不畅的尴尬,我说:"MyEnglishispoor",他笑着说"No,MyChineseispoortoo"。一句暖心话!此场此景,我一直记忆犹新。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讲并要求做到的"德"。

        由于与哈德逊教授熟了,在他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期间,我经常跑到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上去照相。有次理事会合影,在众多照相镜头前,哈德逊教授要大家看我的镜头。第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我给他与他夫人照了很多像,会后挑选了一些照片存入优盘请徐文立副秘书长转交。过了一年后,哈德逊教授见到我时,他还提起并致谢。在我给哈德逊教授照得照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与冯夏庭教授传授代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权杖时的照片,他的神情是那样的谦和,友爱,是一种真心把权力交付给接班人的情景,这可能就是"高尚"。

        2017年11月我重访华盛顿,在哈德逊河边我整整静坐了一刻钟,看着太阳光芒四射的余辉,看着周边色彩斑斓的景象,看着面前静静流淌着的哈德逊河,我真的想起了哈德逊教授,他与周边的环境是那么的相像,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用他的智慧、学识鼓舞着一代代年轻学者。

        哈德逊教授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高尚品质、他的学术思想将在中国朋友中永存。

        哈德逊教授永垂不朽!

加载全文

showcase image
showcase image

追忆John Hudson教授--学高为人师 “言和”为人范
赵志宏

        自2014年回国工作后,就再未与John Hudson教授见面,关于他的消息也越来越少。曾多次询问我的导师井兰如教授关于“老哈”(井兰如教授和Hudson教授是老朋友,井老师私下常称Hudson教授为“老哈”)的消息,井老师也说老哈已从岩石力学圈儿隐退,安享晚年了。没成想在农历猪年刚过,得知Hudson教授去世的消息,唏嘘不已,甚是遗憾!

        我曾于2008年至2011年读博期间,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DECOVALEX,Hudson教授时任该项目主席,我的博士导师井兰如教授担任该项目秘书长,副导师Ivars Neretineks教授担任该项目顾问专家。DECOVALEX是国际岩石力学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参与国家众多,自1992年运行至今,一直推动着裂隙岩体多场耦合试验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的快速发展。我有幸参与其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更是从诸多学术大师身上学到了为学做人的道理。DECOVALEX项目的特点之一是每半年召开一次项目组内部workshop,基本由各国的科研团队轮流在各自国家举办,那段时间每半年就有一次国外参会机会,项目成员之间自然也就熟络起来,并成为好朋友。借此机会,记下Hudson教授对我指导与帮助,是为对Hudson教授的感恩和缅怀!

        最早一次聆听Hudson教授的学术报告是2006年,Hudson教授等多位岩石力学著名学者到北京科技大学讲学,可是我当时初入科研大门,还是“懵懂少年”一枚,Hudson教授的报告没怎么听明白,但对他的满头银发和白胡子倒是印象深刻。2009年4月,博士入学半年后在韩国参加DECOVALEX项目workshop,第一次在Hudson教授等专家面前汇报研究进展,非常紧张,报告效果很差。Hudson教授等也专家也看出了我的紧张,并未在我汇报后直接发问,而是把相关的意见反馈给我的导师,并鼓励我继续努力。等到DECOVALEX项目结题时,我也很荣幸能够牵头撰写专题合作文章,算是圆满结题。2010年在瑞士EPFL参加EUROCK会议期间,我和夫人一起参会,会议茶歇期间,正好和Hudson夫妇迎面路过,留下了下面两张珍贵的合影。

        Hudson教授曾是瑞典SKB和芬兰POSIVA的咨询专家,经常去瑞典或芬兰参加项目咨询会,他常会中转斯德哥尔摩,挤出几个小时的时间到皇家工学院KTH与井教授商讨DECOVALEX项目事宜。Hudson教授毫无架子,井教授也不见外,Hudson教授总是自己在校门口的便利店顺便买一个三明治和一根香蕉,到办公室后便和井老师直接讨论,两人经常就在办公室一边讨论一边把午饭解决了。有时讨论顺利,Hudson教授就能有时间和我们一起喝杯咖啡,闲聊几句。多数情况Hudson教授结束与井老师的讨论,就独自乘地铁赶飞机去了。

        我博士毕业后,曾是谋求香港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我曾于2006年至2008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过两年的研究助理,知道在香港申请教职的难度,故很不自信。为了给自己壮胆,我联系Hudson教授想请他帮我写推荐信,Hudson教授很爽快地答应了,并提到他是港大的荣誉教授,祝我成功。虽然在Hudson教授的举荐下,我拿到了港大面试的机会,但还是因为水平有限,没能拿到教职,但我还是收获了自信。

        往事随风飘!Hudson教授成果卓著,为人平和,风趣幽默,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后辈佩服不已,而他对我们年轻学者的点滴关心更是我们学术道路的盏盏明灯,祝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致谢:感谢井兰如教授对本文的支持!

加载全文

【致读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会简报》以学会主要事件、重点工作、学术会议和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宣传内容如有遗漏,敬请见谅。《学会简报》由学会秘书处宣传组织部负责编辑发布,每个月出版一刊(可根据学会具体工作安排调整)。刊物将通过学会网站、微信公众号和邮箱三种方式发布,同时可以通过网站下载PDF版。联系电话:010-82998164; 邮箱:csrme@126.com


5104
缅怀